第一财经日报报道,在一系列组合政策持续作用下,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。但亮眼的经济数据背后,市场对于一些结构问题仍存隐忧。
强信贷为何没有带来强内需?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为何仍然较高?后续政策面如何进一步激发并提振市场主体信心?4月20日,
全年CPI将呈“U”形走势
3月通胀读数偏低与金融数据高增形成背离,由此也引发了市场对通缩的热烈讨论。
此次邹澜再次回应市场关切,称对“通缩”提法要合理看待,通缩一般具有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、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的特征,且常伴随经济衰退。当前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,M2(广义货币)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,经济运行持续好转,与通缩有明显区别。
为促进经济复苏,近一段时间我国保持了强信贷的货币政策思路。但疫情伤痕效应尚未消退,消费意愿尤其是大宗消费需求回升仍需时间。
这也导致虽然今年以来M2增速始终处于高增长水平,但以企业活期存款为主的M1(狭义货币)增速在3月末降至5.1%,M2-M1剪刀差进一步扩大。与此同时,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仍然较高,3月居民部门新增存款达2.9万亿元左右。
强信贷并没有带来强内需,市场对于通缩的担忧可能来自于对中长期我国陷入低通胀的担心,背后仍是供给过剩和总需求不足的问题。
对此,邹澜表示,实体经济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等环节的效应传导有一个过程,疫情反复扰动也使企业和居民信心偏弱,需求端存有时滞。总体看,金融数据领先于经济数据,实际上反映出供需恢复不匹配的现状。
邹澜认为,随着金融支持效果进一步显现,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回暖,下半年物价涨幅可能逐步回归至往年均值水平,全年CPI呈“U”形走势。中长期看,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,货币条件合理适度,居民预期稳定,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。
林英奇预计,二三季度随着基建落地加快、房地产“保交楼”推进,M1增速有望上行,资金空转情况有望减少。